“凈水藥劑”混凝工藝過程及設備詳析—供您參考!
目前用于水處理的凈水藥劑按性能可分為混凝劑與助凝劑,混凝劑處理工藝為一個綜合操作過程,包括混凝劑的制備與投加、混合、反應、沉淀等幾個過程。嵩峰凈水藥劑專家,就現場操作流程做一個詳細的解析,供您參考!
1.混凝劑的制備與投加
混凝劑(包括助凝劑)多采用濕式加料,鋁、鐵鹽一般配成10%~20%的溶液,高分子聚劑黏度高,配成0.5%以下溶液,堿多配成5%左右溶液。當藥劑使用量小時,可在桶、池內人工調制。若用量大則應用水力法、機械法、壓縮空氣法等調制。用石灰調節堿以度時,石灰乳的配制要用機械或水泵攪拌。
配制混凝劑或助凝劑的溶液池一般可采用兩個交替使用。出水管應離油底1001上,以防沉渣帶出。
對干粉狀混凝劑可選擇合適的加料器來投加,如旋轉葉片加料器、螺旋式加料器、電磁振動加料器等。
藥劑的投加有重力投加和壓力投加兩種方法。均通過各種類型的投加設備來投加,各種設備都包括投加和計量兩部分。
2.凈水藥劑的混合
當藥劑投入廢水后在水中發生水解反應并產生異電荷膠體,與水中膠體和懸浮物接觸形成細小的礬花,這一過程就是混合,大約在10~30s內完成,一般不應超過2min。對混合的要求是快速而均勻,并使水體產生強烈湍動。快速是因混凝劑在廢水中發生水解反應的速度很快,需要盡量造成急速擾動以生成大量細小膠體,并不要求生成大顆粒;均勻是為了使化學反應能在廢水中各部分得到均衡發展。混合常采用兩種形式。
(1)泵前或泵后混臺泵前混合是借水泵吸入管混合,藥劑加入吸水管,然后通過泵的葉輪轉動而混合,效果較好,但某些混凝劑(如 Fecia)對葉輪有腐蝕作用,且吸水管多時,投藥設備要增加,安裝和管理設備都麻煩。泵后混合是在壓出管內混合,可將藥劑投人處的水管收縮成文氏管的形式,利用所形成的負壓將藥劑吸入其優點是設備簡單,壓頭損失小,但混合效果差。
(2)槽內混合 在混合槽內混合,混合槽主要有兩大類:一類是機械混合槽,即在鋼筋混凝土槽內安置快速轉動的攪拌裝置來達到混合的目的,攪拌的強度可以調節,機動性比較大。另一類是隔板混合槽,
用鋼筋混凝士或鋼板制成,中間設若干隔板,水在隔板間的通道中流動時產生收和擴散,形成渦流,使廢水和藥劑得以充分混合。操作時池內平均流速不小于0.6m/s,混合時間一般為10~30s
3.凈水藥劑反應
凈水藥劑混合完成后,水中已經產生細小絮體,但還未達到自然沉降的粒度,反應設備的任務就是使小絮體逐漸絮凝成大絮體而便于沉淀。反應設備應有一定的停留時間和適當的攪拌強度,以讓小絮體能相互碰撞,并防止生成的大絮體沉淀。但攪拌強度太大,則會使生成的絮體破碎,且絮體越大,越易破碎,因此在反應設備中,沿著水流方向攪拌強度應越來越小常用的反應池有隔板反應池,渦流反應池、機械反應池等。
平流式隔板反應池,它是一個鋼筋混凝土制池子,內設隔板,水流沿廊道回轉流動,可形成很好的絮凝體。
隔板反應池構造簡單,易管理,處理效果好,但占地面積大,適于大型水處理廠。渦流反應池,水自圓錐底部流入,形成渦流擴散后,緩慢上升,流速也逐漸降低,有利于絮凝體的形成。它的優點是反應時間短、容積小,但處理能力比隔板式反應池小些機械反應池,有水平軸式及垂直軸式兩種,優點是大小水量均適用,適應水質變化,壓頭損失小,但需一套傳動攪拌裝置,維修保養工作量大,動力消耗大,較少使用。
4.凈水藥劑沉淀
凈水藥劑混凝后在反應池內生成的絮狀體進入沉淀池,與水分離,沉淀在沉淀池內進行。
影響“混凝”——凈水藥劑使用效果的五個特定因素
綜上所述是凈水藥劑在水處理過程中混凝工藝的流程,適用于現場操作使用。如需了解更多凈水藥劑詳細情況可咨詢:13849060573